来源|中访网股票配资10倍
责编|刘佳琪
在白酒行业的灿烂星空中,汾酒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卓越的品质闪耀着。近年来,汾酒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尤其是在天山北麓奇台县打造“汾酒第一车间”,实现了科技链、产业链与乡村振兴链的价值共振,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探寻北纬45°的酿酒密码
七月,新疆奇台的江布拉克草原美不胜收,金黄的麦浪在阳光照耀下此起彼伏。这片位于北纬45°黄金种植带的土地,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天山雪水的滋养,每年长达3000小时的日照,约160天的无霜期,使其从汉代起就赢得了“北部粮仓”的美誉。
汾酒独具慧眼,将这里选为品质升级的关键之地。汾酒集团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联合认证的汾酒大麦制种基地在此落地生根。在这里,一种专为汾酒量身定制的专用新品种——“汾酒大麦1号”茁壮成长。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精心培育,并经过汾酒集团反复测试验证,不仅产量高、抗逆性强,更关键的是,其核心指标与优质白酒酿造需求完美契合,为汾酒后续的制曲糖化及发酵过程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构筑宏大“粮芯”版图,夯实品质根基
多年来,汾酒怀揣着“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的初心,在北纬36°至45°的黄金种植带上全力建设原粮基地,总面积超过140万亩。这些分布广泛的“第一车间”,采用“土地备案 + 五统一”管理模式,构建起从种、酿到藏的全链绿色品质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解决了汾酒原粮的安全问题,保障了原粮的稳定供应,更是从源头上为汾酒的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通用粮”到“专用种”的转变,是汾酒在种子这一“农业芯片”上的重大突破。这一突破成为汾酒构建全产业链品质长城的关键着力点,为中国白酒风味体系的自主可控和特色化发展树立了标杆,也为行业品质溯源探索出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全程品质管控,铸就品质堡垒
从奇台的麦田到消费者口中的一滴美酒,汾酒对品质进行了体系化管理,建立起贯穿全程的品质堡垒。早在2015年,汾酒就领先一步发布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汾酒食品安全内控标准。2022年6月,汾酒签发《汾酒产品质量监控总图》,对从田间到餐桌的7大板块、124个环节,297个质量监控节点、3259个质量控制参数进行责任化,严格、规范、高标准地控制产品质量。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白酒品质管控从接轨国际迈向了领跑标准化的新阶段。
原粮基地与专用粮种的有机结合,古法工艺与现代标准化管理的深度交融,让每一滴汾酒都凝聚着跨越时空的品质承诺。这种“自种 + 自控 + 标准”的铁三角模式,突破了传统酿造依赖经验、难以量化复制的局限,赋予中国白酒可量化、可追溯、可复制的现代工业基因。它不仅是汾酒品质的保障,更是中国白酒向世界展示科学性、规范性与安全性的有力宣言。
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完美融合
汾酒在奇台的实践,不只是获取优质原粮,更是打造了一个涵盖农业、地方政府、种植农户、酒企的多方价值共同体。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汾酒将自身稳定的需求转化为农民种植的信心,成功破解了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难题。
新疆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周安定对汾酒的这一举措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其有力地支持了大麦科研育种,积极促进了全链条产业的发展。农户李俊山首次为汾酒种植1300亩大麦,他表示:“大麦耐旱耐瘠薄,只要价格稳定大家就愿意种,人家给了定金,这就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种子质量好,播种也顺利,老天给力,预期收成应该挺好。”
汾酒模式充分证明,头部酒企有能力、有责任将产业链条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通过科技兴农、品牌强农、订单富农的实践,汾酒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家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的宏大战略之中,这既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引领行业,擘画白酒未来新蓝图
2024年,汾酒取得了营收达360.11亿元、净利润突破122.43亿元的优异成绩,以青花汾酒为代表的中高端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4.35%,有力地证明了品质驱动增长的逻辑。
在白酒产业周期发展的关键节点,汾酒在奇台基地描绘的是一幅立足产业源头、深度重塑白酒价值逻辑的宏伟画卷。它融合了种业自主的突破、全链管控的胆识、品质引领的追求以及反哺乡土的担当,为汾酒回应时代需求、践行高质量发展交上了一份精彩答卷。
汾酒在天山北麓的探索与实践,是其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对创新的不懈探索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的生动体现。未来,汾酒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多辉煌。
升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